与華沙相关的影视剧作品集
更多-
HD
水晶的结构
華沙大學助理教授馬立克長途跋涉,去探訪闊別五年的好朋友兼大學同學楊,目的是要請楊返回大學工作。37歲的楊放棄了大學教席,在一個孤立的氣象站工作,與任職小學教師的妻子安娜及他的祖父住在偏遠的農村小屋,家中甚至沒有一個電視機。當地人亦沒有什麼文化生活,與楊格格不入。 馬立克是個前途燦爛的物理學家,專長是研究人工水晶體,曾在哈佛大學和莫斯科留學兩年半。馬立克已離婚,採取玩世不恭的態度對待工作和愛情。他認為付出的必須要有回報,他無法理解為何楊可以在這貧瘠的地區滿足自己。 馬立克對安娜描述外地的風光,以幻燈片證明美國的美好生活和蘇聯共產主義的弊端,引起從小在窮鄉僻壤長大的安娜憧憬,兩人甚至幾乎發生戀情,但她最終還是把他送走。 影片藉馬立克與楊對人生、愛情和科學的不同態度,探討知識分子應如何在社會上發揮功能,並提出了深刻的哲學問題。
水晶的结构
-
HD
狂奔岁月
修伯特是個十幾歲的男孩,他的父親因為滯留在西方不肯回國而被視為叛國賊,母親為了他著想,忍痛將他送到華沙跟姑姑同住。在波蘭共黨高壓統治的時代,這個高貴、難解卻又叛逆的姑姑經營了一家馬術俱樂部,她不但不准男孩叫他姑姑,還為他編造了一段符合政治正確的身世,讓他順利插班就讀。過去在母親嚴格要求正直誠實的教養下成長的修伯特,從姑姑身上發現了不一樣的世界。男孩從疑惑到逐步發現姑姑的秘密,而終於瞭解到一些他原本難以想像的事實,也改變了他對真理的認知。 《狂奔岁月》(Cwal/ At Full Gallop,1996)是赞努西另一部可圈可点的作品。也许是政治情势的转变,也许是创作者自身年岁的增长所致,这部回顾一九五○年代波兰共党高压统治时代的作品,非但没有想象中的正经八百,反而流露了温馨、童稚的情感,赞努西甚至在电影最后现身说法,除了自承某些情节来自个人亲身经历外,甚至带着演员一块谢幕,幽默得紧。
狂奔岁月
-
HD
家庭生活1971
30歲的維特在西里西亞的建築設計公司工作,某日接到家裡的來信,敦促他回鄉探望生病的父親。維特的故鄉是在華沙附近的小城鎮,當他抵達時才知道父親只是藉口患病希望他回來承擔家庭責任。但維特討厭他們的生活方式,他的父親是個酒鬼,他的妹妹貝拉是個花癡,他的姑媽髒亂而揮霍,維特要到外地工作來滿足他們的花費。 雖然距前作《水晶的結構》只有兩年,但波蘭的政局已起了變化。華迪洛.哥穆爾卡已經下台,愛德華.蓋萊克成為共黨第一書記。蓋萊克提出努力提高生活水平的政策,但是未獲得波蘭人的信任。 影片主題是逃避。維特擺脫家人到另一個城市就業;母親早就逃到國外;父親酗酒;妹妹透過性行為。贊祿西不是一個悲觀主義者,他通過電影建議我們應該努力改善我們的生活和工作,而不是後退,或沉迷於不能實現的幻想。
家庭生活1971
- 首页
- 上一页
- 1
- 下一页
- 末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