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邓小平相关的影视剧作品集
更多-
中美外交风云揭秘邓小平在1979
-
大江沉重
-
HD
1979改变世界的那一年
伊朗的伊斯兰革命、教宗若望保禄二世访问波兰、邓小平领导下的中国开放、玛格丽特·柴契尔引领英国转而投向新自由主义的怀抱,以及苏联入侵阿富汗,这些只是1979年发生的部分重要事件。四十年来,这些事件的影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明确:中东持续不断的危机、恐怖势力的扩大、中国迅速崛起成为世界强权、无所不在的英国脱欧问题,以及欧盟在世界上的地位。《1979:改变世界的那一年》将1979年发生的全球政治事件与现今的政治生态连结在一起,造就一部充满张力且鑑古推今的纪录片。
1979改变世界的那一年
-
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
-
正片
旋风九日
1979年1月28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作为新中国领导人第一次正式访问美国,踏出了开放国门的第一步。 此次访美无疑是邓小平一生外交行程中最重要的一次出访,也是他人生中最后一次出国。时任美国总统的卡特这样说:“邓小平1979年2月访美之后,两国友谊与合作的大门终于敞 开。”有人说:邓小平访美的那九天是当代中国人“中国梦”的启航之旅!它改变了此后中国发展的进程,影响了所有国人的生活。从此,中国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卡特总统在日记中论述:“邓小平受到了美国人民最热烈的欢迎。” 回首当年,一切的一切都寓意深刻。然而在九天访美中又发生了怎样激动人心、跌宕起伏的故事?谱写世界史大国格局从此开启,尘封三十年珍贵镜头终见天日。
旋风九日
-
第23集完结
走向大西南
1949年4月2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发起渡江作战。国民党军苦心经营的长江防线土崩瓦解,但仍在西南负隅顽抗。在对西南地区展开战略进攻的同时,为我党培养接管干部的问题摆在面前。邓小平提出选拔培养一支年轻、有知识和专业的干部队伍,决定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服务团。在西南局的领导下,邓小平、刘伯承等团结带领广大干部群众和解放军指战员,战胜重重困难,促成民族团结,顺利完成剿匪征粮和土改抗灾等其他社会改革,迅速恢复工农业生产,兴修成渝铁路,和平解放西藏,完成了由解放到接管、由改造到建设大西南的丰功伟绩。1952年,党中央决定调邓小平到中央工作。经历了解放大西南、建设大西南,服务团的干部、战士和朴素的青年知识分子用牺牲、奋斗写就了壮丽的青春之歌。
走向大西南
-
已完结
奠基者
1958年初,新中国诞生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唯有石油部没有完成计划。西方国家妄图用石油“窒息红色中国”,年轻的新中国石油告急,毛泽东、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一筹莫展。解放军总后勤部部长独臂将军余秋里于危难之秋出任石油部长。 余秋里上任后,按照邓小平关于将石油勘探的重点由西部转移到东部的指示,积极在东部寻找油田。在八大二次会议上,余秋里带领石油部在事先定下的“成绩软,嘴上不能软”的调子,打了各部局一个突然袭击。 1958年4月,余秋里在四川南充视察时,把解放军“支部建在连上”的传统带到了石油战线,要求每个钻井队都要建立党支部,配备一名政治指导员,宁肯少打两口井,也要把基层党支部建设好。 中苏关系恶化,苏联背信弃义,撤走专家。年轻的新中国周边局势日趋紧张。毛泽东、周恩来和国防部长彭德怀等都非常关心石油状况。四川龙女寺2号井、南充3井等喜喷原油,石油部上下一片欢腾。在成都开会的毛泽东,没有和余秋里打招呼,突然现身四川隆昌气矿,并题词“四川大有希望”。不久,川中会战败退,余秋里压力重重。 党中央在庐山召开“八届八中全会”后,在党内掀起了一场“反对右倾机会主义”的斗争,波及到了石油厂矿的一些领导干部。余秋里冒政治风险,力排众议,据理力争,保护下属。 1959年9月26日,松基3井喜喷原油。石油部副部长康世恩指挥松基三井试油工作,黑龙江省委第一书记欧阳钦亲自视察松基三井,改大同镇为“大庆区”。余秋里召集干部、专家进行座谈,最终决定采用打破常规,甩开勘探,集中石油系统的一切力量,以大同镇附近为会战中心,在松辽展开一场声势浩大的石油大会战。并要求大家克服本位主义,树立全局观念,以最快的速度,最高的水平,把这个大油田勘探、开发建设好。 在邓小平的一路敦促下,石油部党委关于开展石油大会战的报告很快就得到了毛主席和党中央的批准。王进喜等一大批优秀钻井队积极率队奔赴大庆参加会战。面对少数人的畏难情绪,余秋里提出了“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也要上”的战斗口号。 1960年3月10日,萨66井喷出高产油流。余秋里连续主持召开党组会议,提出挥师北上,把主战场从大同镇附近转移到萨尔图地区。全国有关系统支援大庆建设的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往萨尔图火车站,大批的转业军人作为石油工业的新生力量抵达大庆。王进喜率领井队人拉肩扛连夜把钻机和设备运到井场,并率先破冰端水保开钻。 余秋里将王进喜等树为会战的
奠基者
-
正片
邓小平1928
1928年深秋,中国大地一片萧杀,一个小个子的共产党人乘船登陆上海,迎接他的是巡捕的盘查和叛徒的指认,灭顶之灾瞬间降临,但他凭着过人的智慧和无畏的胆识,化险为夷……但这仅仅是开始。他以古董商的身份为掩饰,在白色恐怖的上海,担负起运转中央领导机关的艰巨任务,随时可能遭遇逮捕,随时可能有人叛变,随时准备转移,随时准备牺牲,随时要去执行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敌友莫辨,危机四伏……但他凭着信念和忠诚,与同志们战斗在龙潭虎穴,出生入死,谱写了一曲惊心动魄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上海,不仅留下了他早年战斗的足迹,还留下了他铭记一生的纯真爱情。他,就是邓小平,当年24岁,时任党中央秘书长。
邓小平1928
-
我的法兰西岁月
-
太行之脊
-
我的法兰西岁月2004
-
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
- 首页
- 上一页
- 1
- 下一页
- 末页